
以高温部件为例。高温部件的突破,首先依赖设计水平,设计上要符合燃机的整体要求;二是需要能够承受上千度高温的基础材料,而基础材料一直是我国工业短板;第三,在工艺实现上,又非常依赖设备条件和控制水平,还有工艺本身。
"燃机发展恐怕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,不是超车的过程,要有这样的思维和想法。"王晓明强调,"西方也是通过日积月累,不断试错、研究和积累数据,才达到现在的高度。否则的话,我们有些事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根基不牢不稳,或者企业做得不稳。"
合理的协作机制或是燃机攻坚研发的第二重障碍。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透露,大企业、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都已投入到燃机研发中来,表面上看都非常重视燃机研发,其实大家都各怀心思,利益没有统一,只是形式上建立合作关系,并没有真正形成合力。
作为产业链细分领域领域,精铸工艺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温部件瓶颈的突破。但在市场化的协作上,往往承担着与本身体量不匹配的风险。
王晓明表示,零部件厂商大多是以市场定产,追随大型整机厂商的脚步前进。有很多零部件厂家,参与到新机型的设计和批量化生产中,投入高达几百万,几千万搞创新,但最后验证并不理想,得不到商业收益。这对制造型企业而言,无疑是巨大伤害。
燃机是集资本密集、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于一体的产业。投入周期长,产出回报慢,同时要承担巨大试错风险,对资本不具吸引力,其本身又事关国家战略安全。这通常意味着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。
从业15年来,王晓明的切身感受是,国家越来越重视燃机研发,但真正惠及细分领域企业的政策有限,出台的政策大多是填边补齐,真正从战略上考虑的很少。
虽然市场环境错综复杂,鑫润工业还是尝试向更高的层面跨越。在工艺的创新研发上,鑫润工业长期保持着与哈尔滨工程大学、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。
"作为工业企业来讲,我们恐怕很难承担起高端工艺方法和基础性理论研究,但我们还是拿出很大精力在工艺上做创新研发,希望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创新,满足国内的设计理念和水平,发挥小企业独有的专业化技术。"王晓明表示。
在他看来,高温部件是燃机明珠上的核心技术,鑫润工业从事的是民族情结深重的行业。"我和同行们都是正在编写新的历史,等20-30年之后,我们给后代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,经过几代人的坚守,不断积累经验,最后才会成为中国燃机制造的坚实平台。"